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准确把握和体现领导意图是起草讲话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是我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时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变,预示着我们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阶段。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6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何处理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于不同时期、阶段党的方针、政策中的焦点问题。实践证明,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从历史长期发展看,效率与公平趋向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体现公平与否的生产关系现状取决于体现效率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生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效率对公平的作用看,其一,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动力。人类发展史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推动生产关系相应变化,物质利益原则决定着任何社会都把效率作为追求目标,并决定着相应的公平形式和公平程度。其二,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使一定的公平形式得以维持。其三,效率也是衡量公平的尺度。评价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公平,关键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人为标准,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带来持久的社会经济效益。长期的低效率,必然是公平的失败。从公平对效率的反作用看,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等一系列有机因素的组合,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人的因素,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效率的源泉。人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就其合法性和持久性而言,只能来自于社会的公平机制。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按照贡献分配权利,按照权利承担义务。每个人的贡献与获得越相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越高,从而促进社会总效率的提高。所以,没有公平的效率只能是超经济强制下的效率,这种效率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稳定支柱,任何不公平、不正当的效率都是不能长久维持的,也是一些合法政府所不允许的。要获得效率,惟一能达到持久效果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绝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说,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同样不能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既统一又矛盾


(未完,全文共3986字,当前显示10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