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素质理论及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管理学的热点问题

朱立言

------《成人高教学刊》1999年第5期

公共行政领域运作和发展的活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公共行政部门领导者的素质。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领导者素质尤其是重中之重。

领导者素质理论是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是管理科学自20世纪产生以来始终研究探讨的问题。素质理论认为领导绩效的优劣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高低有关;而领导者自身素质高低也必然成为制约领导者权力大小的条件,即构成权力要素,或曰权力资本。因此,一位领导者,特别是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据此去识别、选拔和培训领导者,包括领导者本人怎样据此有意识地发展自己,是素质理论稳定的核心内容。

领导者素质理论是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从最一般的理论概括层面上,人们见解最一致、歧义最少,即都是从众所周知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能力、身体等方面去论述领导者素质,这也是时代的共识。但这种研究一旦超跃定性和理论描述而进入定量和实证分析领域,成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研究的对象时,分歧立刻产生,又成为专家学者在很多方面难以取得共识,许多观点尚有待于足够的实证材料支持的问题。所以,领导者素质看似一个简单、容易的问题,实则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素质一词最早见于生理学,指的是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其后又被人们用来泛指事物本来具有的内在特征。所谓领导者素质有双重涵义:首先是指构成领导者的各种内在要素,即使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的本质性能力,亦即领导能力。它们是领导者任职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统称为领导者素质。其次,还指这些要素、能力的现实状态,即发展程度或实际水平。也就是说,领导者素质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用以描述和揭示现实领导者的实际状态、水平和差距。领导者素质与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受它们的影响与制约,但主要是后天社会实践中自身努力的结果。

领导者素质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的突出特点。所谓时代性,是说一代之治有一代之才,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任务,对领导者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同时,领导者的素质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地发挥作用,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也是时代性的表现。这种变化可以是积极的、上行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下行的,如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的领导者素质急剧蜕变的“59岁现象”,就是下行变化的突出表现。所谓层次性,是说对处于不同层级、肩负不同责任的领导者,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katz)认为领导者必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专业业务能力)、人际技能(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决策能力)。如

果把领导者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那么三种技能的结构比例依次为:低阶层——47∶35∶18,中阶层——27∶42∶31,高阶层——18∶35∶47。公共行政领导者一步步向上升迁时,他对技术技能的需求将会逐渐降低,而对于概念技能的需求程度将会急剧上升。一位高阶层的公共行政领导者若想发挥最高的效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概念技能。


(未完,全文共4709字,当前显示13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