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河南省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郭玉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导致很多学校以考试论成败,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只会考试;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很差。下面通过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加以剖析:

一、无论学历再高若不具备创新能力就业也困难

南方某建筑设计院高薪招聘10名建筑设计师,前来应聘的学生很多,其中清华、北大学生若干名,还有近500名其它院校的学生,该设计院让每一位应聘的学生设计一张50层大楼的图纸,这栋建筑的位置前面是大海背后是大山。既要体现欧式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风格。经过专家组对应聘作品进行评价,从中选取有创新意念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就自然被录用。当然我们分析那些失败者的作品时,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从网下载别人类似的作品稍加修改,还有个别学生连修改都没有。而且这里面也有北大清华的学生。由此我们的大学生只会考试而缺泛创新能力,这就是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

二、诺贝尔奖科学奖为何无中国人问津

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与获得诺贝尔奖的数根本不成正比,是不是教育存在问题,学生都为考试而做题,完全不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说来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改改啊,还有像李政道杨振宁那样的都是美籍华人,也就是说受的是美国教育,也正不是说明中国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

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知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三、近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不过,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披露者系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


(未完,全文共3511字,当前显示116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