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作者: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深化改革,防范风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摆脱一些陈旧观念约束,敢于探索、开拓前进,才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

关键词:建行上市,金融业,金融危机,改革

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不断探索和渐进式推进改革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体系,以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为主的多种股权结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以信贷市场为主的涵盖货币、资本、外汇、黄金等业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的金融资产从1978年115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83.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从1978年76万人增加到2007年370万人,中国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31.7%增长到2007年3.4倍。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摆脱一些陈旧观念约束,敢于探索、开拓前进。金融改革的难点在于观念的突破。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思维指挥着人们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和效果。改革的3o年中,一些长期凝固的金融思维定式,只有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武器,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观念的改变和理论的创新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观念上的差异和理论上的失误,必然产牛无可估量的消极后果。金融改革的3o年,也可以说足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30年。这种探索和创新,是在中国背景之下进行的,是为了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任务而进行的。

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意义不仅关乎建行股份本身,更对国内其他即将在境内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借鉴作用,同时对境内外投资者、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景和信心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建行股份上市,使中国金融业终于打破最后的瓶颈,在改革攻坚战中冲出重围,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航程。之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改革后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步改善。截至2007年末,四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87%,资产回报率1.11%,资本回报率16.38%。按照2007年12月末市值计算,工行、建行、中行分别以3389.4亿美元、2025.6亿美元和1977.4亿美元跻身全球银行前3名,交行则以市值876.2亿美元名列第20名。

从监管层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来说,国有银行的上市不是最终目标。国有银行上市也决不是如同外界所批评的那样主要为了“圈钱”,实际上,与国有银行资产重组中国家投入的巨额资源相比,有限的筹资规模几乎无足轻重。但随着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到来,银行改革的回旋余地在缩小,上市能够让银行业的改革提速。

对于原来一直被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有银行来说,上市可以锁定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上市不再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而是着眼于整个治理机制的重构,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往往只有通过上市,才能使国有银行真正获得市场化竞争所需要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长期所受的行政干扰。正是有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才有可能推行多年一直难以推进的职位竞聘、薪酬改革。


(未完,全文共5475字,当前显示149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