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五章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与“环境中的人”

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人们的社会功能”。通过怎么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呢。通过三方面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可见,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人行为,也关注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工作的过程与“环境中的人”

社会工作的基本步骤。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正确理解人、问题或情境至关重要。总之,社会工作者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理解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缺乏和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和行为表现,然后,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学习目标

本章要求了解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人在环境中分析视角在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动态关系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与难点

领会和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一、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涵义

社会工作通常界定。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

(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1、适应性

2、复合性

3、变化性

4、多样性

5、累积性

(三)人类行为的种类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在社会工作中,最常见的划分是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正常行为通常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行为:

第一,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第二,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第三,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反之,如果不符合以上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都算是非正常行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

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微观系统是个人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境,对个人行为及其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家长会)

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的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教育部)

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首先,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


(未完,全文共4014字,当前显示132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