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执法创新的思考
规范内部、借助外部,全面提高环保执法效率---创新环保执法探索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艰巨,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公众的环境需求与落后的监管能力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凸显,面对多污染源及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介质影响的复合型污染,我们的环境监控能力显得十分薄弱。任务重、人手少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执法方式落后,执法思路不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何改变目前环境执法人员,特别是监察人员又苦又累,监察人员就是“扑火队员”的现象。也就是如何整合优化环保部门现有资源,激活放大存量,提高执法工作的有效性,将有限的执法资源发挥最大的执法效能,是摆在环保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变现有执法方式,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创新执法:一是规范内部。创新执法方式、执法手段、信息和人员使用及保障措施等,达到1+1>2的执法效果,实现环境行政执法“既要管得少,又要管得好”的目的。通过建立内部信息平台,制定执法模板,整合人员及职能,理顺执法队伍内部关系,实施一体化执法,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工作水平,推行错时执法和交叉执法,使环境执法各项工作都在规定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力保环保设施运行率、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各项环保指标达到要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二是借助外部。充分借外力,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措施,做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一、规范内部管理,实现执法网格化、科学化、无缝化
1、依托新手段、新方法开展环境执法
(1)全面摸清辖区污染源基本情况。要做好环境管理工作,首先应摸清辖区内污染源基本情况。应以国家环保部开展的污染源普查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收集监察机构、监测机构等环保部门直属单位和环保部门各科(室)按自己工作职责所拥有的基础资料,如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生产工艺、排污许可、排污收费、信访、行政处罚、危废经营许可、监测数据、统计数据等。将这些资料全部输入,建立“环保系统内部1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平台,环保系统人员可以随时进入查询所需数据、资料,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
(2)结合排污情况对辖区污染源进行分类。在已完成的各类基本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各污染源的排污情况,结合各级下达的重点源名单,对辖区内污染源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类进行分类。并将全部重点源档案信息纳入信息平台内,按照“一源一档”的模式,建立“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监管档案”,每一档均应收集该企业的环评、验收、限期治理、风险预案、清洁生产、排污申报、违法查处、现场监管记录等内容,让每家企业的环境管理过程都在档案中体现,对每家企业的环境问题、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做到心中有数,让环境执法人员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环境监察,有效避免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和重大违法行为出现。
(3)制定现场执法模板。针对辖区内重点行业分类制定现场执法模板,对工艺流程、产污环节、环境治理设施、环境监察要点等进行描述,并制定现场检查表。从环保执法人员进入企业开始,如何开展现场监察,到哪个生产环节应检查哪些设备,应询问哪些问题,模板都应涉及,做到有章可循。现场检查表分为建设项目检查表和老污染源检查表两类,检查内容围绕确保环保执法人员不发生失职、渎职问题和确保企业只要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就能及时发现设定。这样,可极大缩短现场检查时间,有效规范和完善环保现场执法,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4)实施环境执法检查的定量化科学化网络化。通过实施执法检查的量化和科学化,将“事后查处”的监管方式转变
(未完,全文共6321字,当前显示14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