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特色 打造小凉山文化体育品牌
弘扬民族特色
打造小凉山文体品牌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19.79万人,其中彝族占42.09%,农业人口占90.02%。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彝族自治县,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4年被中央纪委监察部确定为定点帮扶县,是省纪委监察厅、省电力公司对口帮扶县。全县耕地面积26万亩,林地169.4万亩,草地157万亩,有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51.4%,有12.5万亩茶叶、1600多种中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15种,其中磷矿远景储量24.8亿吨;水电可开发量56万千瓦,目前水电装机容量26.68万千瓦,黄磷年生产能力3.1万吨。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05万元,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增长24.4%;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增加277元,增长11.6%。全县有县文化馆(图书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41个。
马边是彝、汉、苗为主体民族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都沿袭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本土的民族文化,形成了马边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民族风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石梁的
1巨型站佛、荣丁的东皇佛殿、劳动汉墓群、明王寺的悬托佛像、荞坝古镇的吊脚楼、三河口的古城池等古代文化遗址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汉族民间的狮灯、龙灯、牛灯,彝族羊皮鼓舞,苗族芦笙舞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特别是彝族的羊皮鼓舞蹈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民间音乐舞蹈,边河号子、打鼓草山歌,彝族的说唱艺术、洞经音乐是马边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彝族的口弦、月琴、马布、木叶,苗族的芦笙等是马边人民最喜爱传统民间音乐;彝族民间抹花脸、泼水、背新娘、摔跤、对歌、选美等编织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彝族揪耳朵跑、转木、独脚跳、爬竿、金鸡啄食等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另有一番情趣;以经卷、祭仪为载体,以诵经、祭祀、草扎、泥塑、绘画、占卜、治病为主要形式的彝族毕摩文化博大精深,美仑美奂;毕摩绝技更是独树一帜,他们能用舌头舔烧红的犁铧,用嘴叼烧红的铁练,空手能在沸点的油锅中捞钱,光脚能在刀山上行如平地,赤足能在火塘上舞蹈等。除此以外,彝族还有许多民风民俗,公历3月,儿童集会祭祀为主体的“阿依美格”,农历十月过年,儿童祭果树的“阿依社日”活动,女子成年,换童裙的“阿依撒拉洛”仪式,农历十月的“诺素库司”即彝族新年。这些风俗成为马边彝寨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族风情。这些民间文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马边人民共同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马边人民灵魂的家园、精神的财富。
据初步统计,马边全县民间艺人、传人约有100多人,其中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者有47人,苏尼25人,音乐艺人有31人(其中汉族20人),民间手工艺人有7人,民间特技传人有18人。彝族的口弦、马布、唢呐弹唱能手平均年龄已在50岁以上。
2近年来,我县的文化体育软实力建设有了一定的增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文体软实力,是弘扬马边人文精神、挖掘彝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是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未完,全文共4491字,当前显示14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