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推荐本文

-----------------

[摘要]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交往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8)04-53-02

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我国外语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几个因素促成和发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时间和空间的紧缩,为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不同社会、文化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强烈愿望,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从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对象的差异、饮食习惯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所关注的重点不同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

(一)西方人关注营养与生存

英美人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副作用。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带血的牛排与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以为它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

(二)中国人追求美味和享受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在中国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家庭宴客,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而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纯是为了饱和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可以说营养问题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影响。


(未完,全文共3988字,当前显示132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