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立体模式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积极发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广节煤炉、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瓦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建设。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分化很明显。江苏省全省有2000多个小集镇,都建成了工业型的小城镇,此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与推广。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


(未完,全文共2531字,当前显示8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