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群众路线与中国梦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与时代要求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创举。伴随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群众路线也走过了一条清晰的理论与实践的演绎发展过程,“为民务实清廉”正是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
1、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三个结构性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党的领导;二是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三是领导方法与路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党的领导过程中,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是领导方法的前提和基础,领导方法反过来又检验群众观点。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理论结构中,党与群众的关系无疑处于其逻辑基点。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工人阶级的解放一定要由工人阶级自己来完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即申言要走群众路线,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着力践行这一政治主张。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并不断
依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在内容、方法和话语表达上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1921年建党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科学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论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他还形象地把方法问题看作过河的桥或船,“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论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认为,改革的根本动因是“人民的要求”,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中国共产党宣布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话语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清晰地表述为“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所代表的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路线也注入了新的内容,比如,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等。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话语形式和内容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但其基本逻辑从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始终都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未完,全文共5925字,当前显示137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