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
瑶【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
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2)终身学习的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终身学习已是必然,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首先要有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个农村中学,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都在县里名列前茅。但有一个怪现象:每一年高考完了的学生都将所有的教科书堆在操场上,放火燃烧,学生则围着火堆又唱又跳。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似乎猛然觉得这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他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则是习惯的奴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完,全文共3933字,当前显示12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