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的三个价值取向探索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
刘美平
【专题名称】
体制改革【专题号】
mf1
【复印期号】
2011年12期
【原文出处】
《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11年10期第46~50页
【作者简介】
刘美平(1970-),山东曹县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郑州450002【内容提要】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而言,可以用“简单市场化”、“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来概括。“简单市场化”改革是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以药养医”问题的关键。“过度市场化”改革是引发“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原因。至于“市场化不足”则表现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资不足和社会性政府管制错位。这说明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存在以“利”为主旨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此,我们应深刻反思这种“泛市场化”改革之弊端,在认识到医改决策纠错机制尚未建立和肤浅模仿国企改革及照搬美国医改等主要问题的前提下,实施以“人民健康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关键词】
市场化/体制改革/价值取向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十三届卫生大会发表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绩效进行了排序,我国总体绩效列第144位,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列第188位。这一状况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并促使我们对过去多年医疗卫生改革进行深刻反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进行的所谓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化改革。改革的绩效怎样。是否解决了改革前存在的问题。新出现了那些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要进行什么样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改革。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医疗卫生服务不属于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部门,只是作为居民的一种消费或者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居民。在“收费越低、减免越多,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福利观支配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价格多次大幅度降低。面对巨大的卫生需求,财政又没有能力给公立医院以相应投入,直接导致医院运转困难,并由此造成“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20世纪80年代逐步推进的卫生改革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改变医院“越办越穷”的状况;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克服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导向上,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以一种偏激的思维来评价计划经济时代的医院建设,片面认为过去的办院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都是不好的。
这样一来,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了。但是,由于当时片面的否认计划经济时期公立医院的一切成绩,认为只有市场化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片面市场化的出现就在所难免。在片面市场化作用下,“经济杠杆”在公立医院运作中被置于突出位置,重视经济利益也自然成为众多公立医院追求的首要目标。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尽管口头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为了单位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不惜损害患者利益。显然,公立医院的片面市场化改革既偏离了公立医院的自身职责,又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还背离了社会主义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二、对经济转型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
(未完,全文共7471字,当前显示13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