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于布为:我所认识的Boldt教授

于布为教授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此文是于教授参与丁香园一个讨论时的回帖,内容很精彩,不过整个讨论过程更精彩。

以下为于布为教授原文,一字一标点都未更改,只是为了便于阅读而做了分段。

在围术期液体治疗领域,boldt教授可谓大名鼎鼎。我记不得从哪年开始,就有公司邀请他来中国讲液体治疗中胶体的问题。那时候好像还有一个baron(也不知名字记得对不对)和他唱对台戏。一个讲淀粉好,另一个就讲明胶好。一个说明胶过敏反应发生率高,另一个就说淀粉影响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好不热闹。

我不知道别的人怎么想,反正我自己觉得,早期通过他们的讲课,我还是有不少收获的。对于围术期的液体管理、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概念、麻醉诱导后体液分布的改变、分布性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给了我一个思考的话题;也使我借助他们的某些观点,以及人工胶体的广泛使用,发展了我自己的“理想麻醉状态”、“麻醉诱导期急性超容量液体填充(早期称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等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理念。

但听得多了,就感觉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不高,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真思考。颠来倒去,就是那些"evidence",每年加一点儿新的资料,别的就没了。更好笑的是,两个人拿同样的论文来做荟萃分析,却得出结论完全相反的荟萃分析结论。这使我从那时就开始怀疑循证医学的可靠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国内很多人的工作都证明,他们两个人讲得都有问题。比如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论实验室还是临床,国内的资料都证明,无论何种人工胶体,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淀粉和明胶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也不一致。

但到了boldt教授的论文里却是毫无影响,尤其是淀粉。这使我对老外名教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老外也会忽悠人,我们自己也不差。在液体治疗领域,坦率的说,中国人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之所以我们的影响力还不大,不是学术水平的问题;而是我们还不能充分掌握英语的表达,还不完全熟悉西方制订多年的游戏规则,使得我们还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我们的思路,也还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当然,还有西方人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的影响)。我坚定的相信,不要几年,中国学者在液体治疗领域的观点,就会成为影响世界麻醉领域发展的主流观点。

真正认识和熟悉boldt教授,是在某公司组织的全球专家组的会议上。该公司想借一个很学术的名义,来推动他们旗下一个麻醉产品的推广。

这个产品苏醒非常快,所以他们就组织了这样一个专家组,来讨论和制订一套麻醉苏醒期的观察表,来研究麻醉苏醒和恢复期的质量(quanlity)问题,并借助计划名的首字母paris,将该计划称为巴黎计划。

开始是2个美国教授,1个德国教授,1个法国教授,1个加拿大教授,1个墨西哥教授,1个中国教授(我本人),还有1个英国教授做主席。后来又加入1个澳大利亚教授(后来成为论文的执笔者),1个英国的统计学家。


(未完,全文共4783字,当前显示121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