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治的主要原则
浅论当代中国推进法治建设的途径
摘要。法律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它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在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推进和完善国家法治建设便成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它的法治建设状况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就如何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字:中国法治建设途径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各国人民所向往追求。我国的法治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
〔1〕设的新纪元,到1996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基本方路,揭开了中国法治的新篇章,再到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向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台阶。在这六十年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探讨中摸索,摸索中发展,发展中前进。在这过程中,如何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怎样进行法治建设一直是法学界学者探讨的问题。
一,“法治”含义的探析
法治一词由来已久,对于法治一词作出早期经典的解释和阐述的是古罗马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2〕。其含义有三层,第一,法治是一种理性客观的代表。第二,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第三,法治内含着民主、平等、自由、正义等社会价值。到了近代法学家对法治又有了不同的理解,但却都有共同的体现,都认为法治都必须是“法律至上”。他们都认为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以法律至上的权威来保障维护自由平等的正义。近代法学思想家们对法治的探讨,丰富了法治的内涵,发展了法治的含义。
法治含义进一步发展是1959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上通过的《德里宣言》确认了法治为一个“能动的概念”他不仅用来被用来保障和促进公民个人的民事和政治权利,而且要创造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3〕。同时《德里宣言》还确认了法治的若干原则,它们共同赋予了法治新的内容,即维护人的尊严,防止滥用行政权利,要求司法独立公正和律师自由。
在中国,法治主要着眼于“依法治国”,提出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中国学者也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对法治进行了阐释。“依法治国中的治就是法治,治的根本首先是指国家机器而后才指人民,不先治好国家机器和官员,人民是治不好的〔4〕。这就是法治的关键在于依法治权治官。
(未完,全文共3907字,当前显示108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