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环保现状与治理思路
养殖业污染亟待治理
养殖业污染亟待治理
□本报记者丁勇实习记者林芳
20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为加快闽北经济发展,确定了我市农业定位从农业转向畜牧业为主。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养殖热情高涨,但随之而来的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有识之士呼吁,闽北养殖业污染整治刻不容缓,只有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才能真正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治污势在必行
“炉下有许多养猪专业户,多为小规模养殖,没有什么治污措施,由于猪的排泄物大都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目前污染造成的负面效益已开始显现出来了。”市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科副科长张进旺说。
记者的一位朋友家住炉下。他说,当地的空气弥漫着难闻的怪味,抽出的地下水现在谁也不敢喝了,家里苍蝇满天飞舞,吃饭都不得安宁。“养猪给炉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也不能视而不见啊。”朋友对此颇有微辞。
猪带来的污染与奶牛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我市奶牛存栏4.53万头,有规模养牛场54家,年产生牛粪53万余吨。这么多奶牛场完全做到达标排放的屈指可数。奥卡尼克(福建)有限公司负责人举例道,长富一牧、三牧、七牧、三十一牧和大乘公司雅鲜等5个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数达5238头,每天产生牛粪110吨,排放各种污水500多吨,污染触目惊心。“沿着闽江走,闻到牛粪味就知道到哪个牧场了。”一位长富公司员工开玩笑说。
我市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进程中,把畜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支柱产业,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受这一政策鼓励,我市农村畜禽养殖业空前繁荣。据统计,2003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25.2亿元,占大农业的22.2%。出栏生猪181.25万头、羊20.35万头、家禽3753万只、肉兔64万只。全市有规模养殖场398家,其中,猪场286家,禽场21家,兔场5家,羊场32家。
由于我市许多养殖场没有治污措施或是措施不尽完善,养殖业的繁荣与污染就成了孪生姐妹。大量粪尿直接排入河流,造成闽江水质日趋恶化。据初步估算,我市规模化养殖场年粪尿产生量约152.6万吨,综合利用率不到30%。年排放污染物:粪尿量61.1万吨,化学需氧量3.05万吨,生化需氧量2.21万吨,氨氮量0.35万吨。这一组组数字说明污染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瓶颈影响治污
日趋严重的养殖业污染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经市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南平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次月全面部署开展了综合整治工作。两年时间过去了,治理工作为何不尽人意。有关人士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养殖场选址不当。我市绝大多数规模畜禽养殖场是在市政府出台《方案》前建成的,且各级政府对禁建区和禁养区没有明确界定,造成许多养殖场为了运输方便等原因建在沿国道边及沿溪(建溪、富屯溪、延平湖)两岸。再者,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相当普遍。据悉,我市大部分畜禽养殖场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就仓促上马建设,许多业主普遍存在重养殖、轻治理的思想,大多数养殖场没有进行环保“三同时”建设,种种因素给日后污染埋下了隐患。
(未完,全文共4896字,当前显示13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