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村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心得体会
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喻国华
1.当代国际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特点
综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
1.1发达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型
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缩小工农与城乡在就业,收入和生活等方面的差距,稳定农村人口,提高农场主的收益,实施了一系列围绕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土地、人口、生产、投入、贸易及税收等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农场进行专业化生产,农村小城镇具备产前社会化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的地域分工协作格局,并依靠农村小城镇把广大农村和城市相联结,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其主要做法:一是统一规划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如英国在城市与乡镇之间建设绿色地带,区分生活区和工业区;法国在农村小集镇统一发展城市短缺工业、传统工业和手工业;意大利按照产业链要求,把农村小城镇发展成为紧密相连的企业群或“加工车间”。二是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小企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994年,在欧洲共同体12国的生产性企业中,中小企业(职工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占总体的69%左右。三是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地区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心。农村小城镇不仅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金融等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具有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水平,还具备大城市短缺的专业化田园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与现代都市并重的经济活动场所。
1.2发展中国家的乡村综合开发型
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农村小城镇和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开始于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的社区发展(cd)运动,这项运动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成功的不多。60年代以后,绿色革命给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了一些活力,但真正以乡村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兴起,则是70年代以后的事。这里又大致区分为三种情况:
1.2.1以缓解乡村贫困为核心的印度乡村综合开发活动。在印度,遍及全国的乡村开发活动主要开始于80年代初。当时,政府主管乡村开发的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状况及其开发潜力,选择在贫困线之下的农户,通过投资、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户收益。到80年代中后期,在1000人以上村庄着手修通公路;推动农民成立销售合作社,发展了4000多个初级社、400多个合作销售中心;并在村庄一级建立信贷合作社、修建储藏设施、建立市场等。到90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活力,依托村镇建设,引进农业加工技术,吸收农民参加以农业为基础的公司及不征收落后地区农业加工联合体所得税等,开始实施印度农业革命的10点计划。
1.2.2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核心的泰国乡村综合开发活动。1982年,泰国政府公布了第一个明确的农村发展政策,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并系统地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一是缓解贫困项目,涉及到38个省的12555个村庄,通过生产资料资助、公共设施改善、以及技术推广等,以提高800万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二是乡村就业促进项目,通过财政支持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利设施,发展村镇非农产业,以提高就业和收入。1990年,极度贫困的村庄由1984年的5560个下降为180个。
(未完,全文共5431字,当前显示13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