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苏文明于代松陈国先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未完,全文共6404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