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扎实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气象现代化道路,是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推进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结合“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立足于服务“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主题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着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气象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立足实际和气象工作基础,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特色发展,统筹规划实施,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符合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更加准确,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工作与建设美好的需求更加适应,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综合气象观测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空间分辨率平均小于10km,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100%,观测信息传输时效不超过3分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超过95%。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评分不低于85分。
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大于83%,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误差不超过2℃;30天内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大于70%;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时间提高到20分钟以上。
公共气象服务与社会需求基本适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与体系基本建立,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8%,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覆盖率,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100%,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不小于80%,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成立率100%,政府、行业及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满意度得到稳定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业务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贡献率不少于65%,建成气象业务实验基地1个。
气象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本科以上职工比例不小于75%,中级以上职称比例不小于70%,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例更加协调。
气象基础设施承载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
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支持总经费比提高到1:1。
四、建设重点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1.优化完善自动监测系统
按照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科学调整和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实现观测业务科学化。淘汰落后单一的观测设备,开展专业项目观测,丰富新的观测内容。优化调整观测站点功能、布局,提高观测时空分辨率。建设农业、城市、交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
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加强五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自动化建设,实行双套运行机制,完善观测项目,建成能见度自动观测网投入业务运行,实现云、天的自动化观测(2012-2015年)。完成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的迁建(2012-2014)。
(未完,全文共13913字,当前显示14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