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利率市场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影响

自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起,中国利率市场化大幕开启。16年的改革进程中,前10年央行出台的利率市场化举措较多,2007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程似乎有所放缓,而2010年以来决策层针对“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多次表态,陆续放出一些新的信号,特别是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不对称降息,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盈利将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大有“狼来了”的感觉。本文认为此种担心似无必要且片面,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是多重的,需客观甚至乐观待之。>>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利率市场化行百里者半九十

自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特别是初期密集出台的政策,迅速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于2004年形成央行直接确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格局并沿用至今。但在另一端,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筹资利率和个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管制没有解除,而利率市场化悄然前行。

从央行发布的2011年末社会融资总量结构来看,受利率下限管制的人民币贷款占比仅为58.2%,其他如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均不受央行利率管制,其他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兴起使管制利率项目仅剩半壁江山(2012年7月,这一数字则进一步降低为51.9%)。但若进一步观察,即使是58.2%的人民币贷款占比利率也已处于准市场化状态。从央行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分布表可以看出,新发放的下浮贷款占比保持在个位数水平,且呈下降趋势,而上浮贷款占比逐步上升。这说明目前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效果甚微,国内商业银行按照市场供求定价已是主流。有理由相信即使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也不大可能出现不计成本利率下浮的恶性竞争行为。

从央行信贷收支表各项存款构成来看,六大品种有五项已部分或全部实行市场化定价。财政性存款,其他存款中的协议、协定存款,委托贷款,个人存款中的结构型存款,单位存款中的结构型存款和保本型理财等其他品种,其实都已市场化。可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已通过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得到了很大推进。

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形式上似乎是改革过半,但实质上已基本完成大部分。2012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珠江金融论坛”发言时就指出,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利率市场化走得非常快,目前利率放开的深度、广度大大超出最初的预期。

利率市场化致利差缩小仅是短期效应

不少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担忧主要来源于对利差和盈利的不利影响。一般认为,利率管制是中国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面临利润巨额损失的预设前景,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上,商业银行似乎并不欢迎。

此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结果显示,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未完,全文共4257字,当前显示137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