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县域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县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尤其是我县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比例高达88.5%;仅01年才脱掉贫困县的帽子;山地面积高达91.5%的特殊小山城,只有竭尽所能引导农民发展产业经济,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才能拉动我县经济活力,扩大内需,盘活我县国民经济全局,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尤其是改变我县农民落后的消费观念,才能实现我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我县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地理环境
我县辖20个乡镇,36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
20.5万人口。总面积l195.6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91.48%;耕地占总面积的5.79%,河滩和水面占总面积的2.47%,谓“九山半水半分田”。整个县城山多地少,人口分布较散。
(二)新农村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镇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村镇的水电路讯设施不完善、目前为止我县未建成生活燃气管道、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导致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农村综合防灾能力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我县的农业总体上加工能力低、综合效益差,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畜产品养殖、加工业等过程中,更多地只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品牌的建立和塑造,低水平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在此同时,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精深加工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实力弱,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对整个县城的经济带动力弱。加上受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受交通制约我县农村基本没有工业,有的工业也是规模小、制作简单的手工业或是自然资源原始开采业,我县农村非农劳动就业比例平均还不到11.5%,有些乡镇比例甚至不到1%,县乡财力紧张,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亟待提升。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我县通过前几年的中小学撤并等政策的实施,教育的质量整体已所提高,但也因此很多相对偏远的村庄的小孩学前教育得不到保证,现在的很多农村小孩
(未完,全文共3661字,当前显示11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