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产业会发言
沙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这一科学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倡导的。近年来,武威市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加强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酿造葡萄为主的沙漠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沙产业示范区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沙产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形成。
2011年12月11日是一代科学泰斗、“中国航天之父”、我国沙产业理论的提出者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钱老光辉的一生,学习钱老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省科协召开“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既是纪念钱老诞辰,更是大力弘扬钱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
1984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创造上千亿元产值”沙产业构想。按照钱老的沙产业理论,武威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了沙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建设框架,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对沙产业理论的认识
(一)沙产业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对资源观认
1识的深化,是一种新的资源观。传统观念认为,水土资源是农业发展最基础的元素。因此,在研究农业发展时,总是在水和土上做文章,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加农业的产量和效益。而沙产业则把太阳作为最基础的元素,认为地球表层的自然界是一个巨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巨系统中的万象更迭和多维联系,都是有阳光驱动运转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辐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通过太阳能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如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储集能量的,动物则又是从植物中获取能量。在我国国土上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在每平方厘米80-200千卡,而在甘肃、内蒙和宁夏的西北部及新疆的东南部年总辐射量均在每平方厘米140千卡,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固定转化太阳能制造出碳水化合物,成为当代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来源。包括海洋,其表面是个巨大的太阳能吸收器,它把接收的太阳能1/3用于蒸发,1/3用于制造大海中的洋流,余下1/3中的很少一部分,被海水中的植物和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为能量。大海中的鱼类,主要是通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动物来转换太阳能,而后按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转化规则,变为人的食品。因此,有人把海洋比作是牧场,怎样扩大太阳能进入海上生态系统的能源,建设好养育鱼群的“草地”,把更多的太阳能变为海洋生物的食品,是人类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由此可知,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现代高新技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固定太阳能是沙产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沙产业是在产业革命理论指导下,对农业发展观的
(未完,全文共8052字,当前显示11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