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业务战略依赖于资产去完成;资产拥有价值,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则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是由威胁发起的,威胁越大则风险越大,并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威胁都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脆弱性使资产暴露,是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威胁要通过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从而形成风险;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会导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要通过安全措施来得以满足,且是有成本的;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影响;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一部分残余风险来自于安全措施可能不当或无效,在以后需要继续控制这部分风险,另一部分残余风险则是在综合考虑了安全的成本与资产价值后,有意未去控制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残余风险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
风险因素识别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识别需要保护的资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报告》,识别对机构使命具有关键和重要作用的需要保护的资产,形成《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
2)识别面临的威胁。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威胁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形成《面临的威胁列表》。威胁库是有关威胁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
3)识别存在的脆弱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漏洞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形成《存在的脆弱性列表》。漏洞库是有关脆弱性/漏洞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风险因素的识别方式包括文档审查、人员访谈、现场考察、辅助工具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结合使用。风险程度分析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报告》,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层面(即物理平台、系统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安全功能、组织层面(即结构、岗位和人员)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层面(即策略、规章和制度)的安全对策,形成《已有安全措施分析报告》。2)分析威胁源的动机。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面临的威胁列表》,从利益、复仇、好奇和自负等驱使因素,分析威胁源动机的强弱,形成《威胁源分析报告》。
3)分析威胁行为的能力。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面临的威胁列表》,从攻击的强度、广度、速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威胁行为能力的高低,形成《威胁行为分析报告》。
4)分析脆弱性的被利用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面临的威胁列表》和《存在的脆弱性列表》,按威胁/脆弱性对,分析脆弱性被威胁利用的难以程度,形成《脆弱性分析报告》。
5)分析资产的价值。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从敏感性、关键性和昂贵性等方面,分析资产价值的大小,形成《资产价值分析报告》。
6)分析影响的程度。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从资产损失、使命妨碍和人员伤亡等方面,分析影响程度的深浅,形成《影响程度分析报告》。风险等级评价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评价威胁源动机的等级。依据《威胁源分析报告》,给出威胁源动机的等级,形成《威胁源等级列表》。2)评价威胁行为能力的等级。依据《威胁行为分析报告》,给出威胁行为能力的等级,形成《威胁行为等级列表》。
(未完,全文共5169字,当前显示14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