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

1引言

我国传统的防汛抗洪手段主要是依靠工程措施来进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江河治理与防洪工程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1991年淮河、太湖和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两次流域性大洪水之后,相继展开了新一轮的大江大河治理,防汛抗洪能力明显增强。但近年来发生在中小河流洪水和山丘区溪河山洪灾害逐渐成为防汛抗洪减灾工作突出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国防汛抗洪减灾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强调在努力提高防汛抗洪工程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防汛抗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采用现代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以提高防汛信息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抗洪决策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主动性。2002年以来,根据国家总体部署,陕西省全面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重点区域防御体系建设,尽力在暴雨山洪来临之前采取有效预防和撤离避险措施,为抗御历次暴雨洪水及其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之间,地域南北长约880km、东西宽约160~500km,土地总面积20.56万km2,其中山丘区面积16.1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8.7%。全省设有等10个地级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有672个乡、907个镇、166个街道办事处,有村委会27461个、社区居委会1608个。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39°35、北纬31°42~111°15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西北地区东部,位于东经105°29

陕西省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冲积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区域。以秦岭山脉为界,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南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北部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56.2mm,由南向北递减,差异很大,陕南米仓山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600mm以上,陕北长城沿线年降水量只有350mm左右甚至更少。

2.2流域概况

陕西省的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流域占63%,长江流域占35%,还有内陆河流占2%。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8条,流域面积在5000~10000km2的河流有7条,3000~5000km2的重要支流有11条,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有257条,10~200km2的山洪沟有4013条,还有10km2以下及其无数支毛溪小沟构成千沟万壑,组成了陕西省象植物“叶脉”一样的河流水系网。

3山洪灾害成因与特点

陕西省由于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全省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渭河以南秦岭北麓、渭北黄土塬区、陕北白于山河源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6大区域,每年进入汛期后,就成为山洪灾害高发的重灾区。长期以来,山洪灾害一直是困扰陕西省防汛安全的重要问题,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给不同地区或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并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1山洪灾害成因

山洪灾害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有自然异变的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从陕西省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分析,降雨特别是强降雨和地形地质条件是山洪地质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和损失程度。


(未完,全文共7556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