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道德(读后感)
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约翰•勒蒂奇所著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引起广泛争论的关系,此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正如其前言作者所言:“在全新的意义上,他阐述了一般均衡经济学能够对道德哲学分析所做出的贡献;道德哲学和福利经济学能够对主流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并指出了,对自利行为建设的温用已经严重损害了经济分析的性质。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驱使人们具体行动,去追求各自的目标。每个人的需要和具体目标都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和目标必然会错综复杂,有的相同,有的相似,有的相异,有的完全冲突。人们需要的满足是要消耗资源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完全用于这方面,就不再能用于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完全占有了,另一部分人就会一点也得不到。于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彼此就难免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战争。人类社会充满冲突和战争,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冲突和战争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认识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照顾到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人类逐渐学会了彼此协调,更加注重社会秩序。要协调好秩序,就必须有一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也约束他人。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规范必然是丰富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习俗、道德、宗教、纪律和法律几大类。每类社会规范都针对不同的社会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都实现着不同的目标,都有着不同的调节手段。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而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马蒂亚.森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自利,或者个人福利的考虑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全部动机。他由此把关注引向了对自由、权利的思考。
一般人都会认为财富越多越好。中国民间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可见积累财富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否则,活着就没有安全感。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通过各种手段积攒财富:占有很多田产和奴隶,将金银珠宝装在瓦罐子里东埋西藏;存折和信用卡经常更改密码,设法将已经占有的财富保值,拖欠民工工资,炒股,洗钱„„人们整天劳碌奔波,为的就是多积攒一点,最好将儿子孙子的那一份都准备妥当。没有谁仇视财富,但与财富相关的问题,它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流动)方式,它与自由和幸福的关系,却永远是一个疑问。君子贪财,这没有关系;取之无道,就出问题了。不是“财”出了问题,而是“道”出了问题。社会的整体失衡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与所有人都相关的人文主义的基本问题。人们不会去反对财富。但是善于思考的人们对财富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方式却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徭役赋税越来越重。为什么劳动者贫困,不劳动者反而富裕。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原创性劳动越来越贬值,虚拟经济(或者信息经济,主要是传播小道消息)越来越吃香。人类还有没有得救的希望。
(未完,全文共3889字,当前显示126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