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考
一、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部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而经济不发达,地域辽阔而社会发育不充分,在国内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利,不少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靠知识和高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占的份额很小。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势必加剧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处于大开发进程中的西部地区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它对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保证西部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意义。
二﹑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农村贫困人口快速下降;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一大批综合性、专业化工业基地已初步形成。
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八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2%其中东部地区增长16%,而西部地区增长仅为10.4%;1997年我
1国出口商品总额1827亿美元,东部地区占90%,中西部地区仅占10%;1998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600元,西部地区仅为1200元。西部购买力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赶不上沿海农村地区的一半。从上百个经济指标的总体排序看,西部地区有95%的内容排在全国倒数第1至第11位。因此,西部地区是不发达地区的同义词。
尽管西部地区的平均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西部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和资本实力都不如东部,但在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国内国际竞争日趋融合、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西部的发展绝不能再停留在脱贫意识上,西部的工业化道路也绝不能走过去的“海外到沿海,沿海到西部”的渐进式产业递次推进道路。实际上,世界上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给一些后进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些不同于常规的发展契机。如果西部能够紧紧抓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信息技术革命所提供的历史机遇,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则西部就可避免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等传统因素的干扰,扭转目前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放弃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西部虽门类齐全但相对落后的经济布局会成为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事实恰恰相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放弃工业化的完成去盲目地追求信息化,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调整和校正本地区的工业化战略,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以说,新型工
2业化实际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具有两化结合的特征。因此,落后和差距不是阻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因素,而恰恰是发展的潜力和条件。西部落后而门类齐全的经济布局,正好为信息化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西部成为最急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区域。
(一)、落后的区位条件和信息化水平决定了西部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完,全文共9394字,当前显示14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