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民工维权之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之法,他们用他们的双手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农民工所享受的合法权益仍还不能健全,其中工伤维权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大难题,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也充分考虑了农民工的工伤维权。然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工伤维权道路的艰辛,我们必须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以促进农民工维权工作进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维权
一、我国农民工工伤维权的现状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现状
1.工伤保险条例。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更加强调对做为基本劳动要素的人的主体关怀,可以使职业人群更多的分享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保障,在减轻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的同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条例》调整扩大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和工伤认定范围、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提高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增加了基金的支出项目、加大了参保的强制性等。这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来讲,无疑提供法律的最根本的保证。
2.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和完善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主体地位、合同签订、报酬支付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并进行了解雇保护,稳定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等。这就必然有助于减少农民工与用工方的对抗和纠纷,有助于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和沟通,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侵权责任法。农民工在遭受人身伤害后,若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合法权益的救济,最后一道防线则是侵权责任法,当然这个法律在农民工的人身伤害的救济方面有很多的局限,救济力相较于工伤保险要弱。
从上文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民工问题不断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是比较有成就的,也就是说,农民工维权并不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可是,在实践活动中,农民工在遭受工伤之后的选择却不是像制度层面的一样令人满意。据北京市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工伤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受工伤后如何处理,有38.4%的受访者选择找老板私了,选择打官司的为37.2%,直接回家的为13.3%,其他选择比如无家可回、求助亲人等为10.3%。从数据显示,第一位的还是通过非法的途径协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私了”。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首先要分析,在法律制度健全,并且寻求非法途径会获得比私了多出很多甚至是几倍十几倍的补偿的情况下,为什么农民工却多数选择了与老板私了,甚至有的农民工干脆忍气吞声连老板都不去追究而是选择了直接回家,自己买单呢。
(二)维权之路之艰辛
1.用人单位不守法导致农民工失去了维权的基础。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但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漠视职工合法权益,不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农民工基本上都工作在最危险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却只有20%左右。用人单位的有法不依,导致了农民工失去了维权的基本资料。
(未完,全文共4693字,当前显示133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