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当今许多中国公民都出现了道德问题,这不仅有碍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道德问题,针对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治理道德问题,需要从每个人、每个社区、整个社会这三个层次着手,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德网络。
关键字:道德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机制
引言。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规范文化,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体系。当今许多公民出现了道德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活等方面不遵循正常运行的道德规范,甚至肆意破坏和践踏现存道德规范。
正文
一、中国公民道德问题的实态表现
我国公民道德状况的基本事实可以概括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功利化、道德修养每况愈下。
1、道德功利化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未充分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多但未达到按需分配的发展阶段,社会资源还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实际需要,按公民身份的等级进行资源分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等性一直存在,甚至社会资源在职位、阶级、阶层、行业内的不平等分配有加强的趋势。
因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而造成的公民在生活保障、生活待遇、生活质量上的差异使许多人在心理难以平衡,尤其一些非劳动因素在市场社会里成为瓜分社会资源的有用工具时,这种不平衡便充当了使一些人把功利主义作为待人处事原则的催化剂。许多人只考虑个人利益,千方百计地索取个人利益,抛弃了保证社会利益的道德规范,表现出自私的丑态。人们在功利的驱使下,一切向“钱”看的人相当普遍,社会的运行也随之出现了障碍。
2、道德状况恶化,道德修养下降
社会道德意识与风尚恶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玩忽职守、偷工减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准则变成了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行为;浓厚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淡化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没有了,民族的责任感淡忘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公民的道德心态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钱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并因此漠视道德良心;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殚精竭虑地计算与自己有接触的人;人们抱着享乐的心态择偶,看重对方的地位和财富,否定贞操的社会意义。
传统美德被人们逐渐丢失。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许多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价值,他们铺张浪费,滥用职权,对老人、孩子不关心、不爱护。
同时,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的人越来越少,媚俗现象严重,醒悟自身道德行为、自我约束的人微乎其微。
二、当今道德问题的成因
1、经济活动具有负面效应,经济体制存在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观念更新,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基础和内在动力的。不少人把竞争当作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把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当成生活追求的唯一目标。
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妨碍着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的形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造成部分公民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激发了人们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聚敛财务的动机。
2、政治运行机制不完善
(未完,全文共4194字,当前显示13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