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洛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
对商洛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罗群英卫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彊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明确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要求,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商洛市所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力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商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近年来,商洛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将扶贫开发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创新扶贫模式,先后开创了小额贷款、整村推进、两项制度衔接等三个扶贫模式,有力提升了商洛市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市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商洛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坚持产业开发式扶贫方
1针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措施,着力搞好重点村“五通四改三建”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是“十五”时期末的2.4倍,从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3.7%提高到87.8%,已基本达到了陕西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3617元)。“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9%,较“十五”时期的6%,加快了1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缓解了商洛与全省发展差距,是商洛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二)贫困人口快速减少。2000年,商洛率先开创了“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模式,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为两翼,根据不同区域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把扶贫区域划分为高寒边远山区、中山沟槽区和浅山川道区三种不同类型,把扶贫对象划定为无法解决温饱、可以解决温饱和能够稳定解决温饱三个层次,分别实施了移民搬迁、扶贫重点村和综合扶贫小区建设,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2000年,重新划定的贫困线确定全市贫困人口为9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8%,占农业人口的41.8%;2005年,全市贫困人口降至5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7%,比重下降16.3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15万人,占全市人口6.2%,占农业人口9%。十年扶贫开发,累计使75万人脱贫。
(三)扶贫投入日益加大。十年来,商洛市扶贫资金投入由
2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三管齐下的扶贫格局。据统计,商洛十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亿元,其中“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6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4亿元;十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9亿元,其中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3亿元,项目扶贫贴息贷款6亿元。
(四)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00年以来,商洛市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年累计搬迁贫困农户2.7万户、11.6万人,修建村组公路5477公里,解决了50.5万人的饮水困难,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视、讯“五通”目标。
(未完,全文共5206字,当前显示142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