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古建筑木制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

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申报项目概览

第一项浠水哦呵腔(蕲水腔)

“哦呵腔”来自浠水人的“打哦呵”。

自古,浠水人在生产劳动中为了鼓劲打气,突破了无法表现这种高亢情绪的平直的浠水方言语调,他们将脖子伸长,声带缩紧,用假声突然吼出一串顿挫的长音,这就是“打哦火”。哦火调就是打哦火声调的延伸,哦火调加进叙事元素后,渐渐演化成“合歌舞演故事”的“哦呵腔”。浠水哦呵腔向来是只有锣鼓伴奏,演员有男无女,比较原生态,后来加进器乐伴奏和女演员后就发展成了东路子花鼓戏。

《湖北戏曲概览》中写道。“东路花鼓戏形成于浠水、罗田、英山、麻城等地,后复流传至黄冈、红安、黄石、大治、鄂城等地。浠水始终称哦呵腔„哦呵腔在省内向西流传又演变出一些剧种。大鄂西北的郧阳一带化成八岔,并远播陕西商洛地区;在襄阳一带化成桃腔,太平天国失败后,随应山、随州等地移民传到皖南,当地称之为淘腔”。浠水哦火腔传到外地区被称为“蕲水腔”,因为浠水县原来叫蕲水县。

沔阳花鼓戏主腔之一“蕲水腔”,它的源头就是浠水哦呵腔。哦呵腔怎样影响到了沔阳呢。常言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江汉平原常年闹水灾,当地艺人随着逃荒人流来到鄂东北,将《喻老四》、《菜刀记》等戏,从蕲水一带连戏带腔学了回去。带回去的“蕲水腔”与浠水哦呵腔的区别主要是它用沔阳方言而不是用浠水话演唱罢了。荆州花鼓戏至今还沿用“蕲水腔”名。

其实,受到浠水哦呵腔影响的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几个地区。我省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刘正维教授认为:“打锣腔腔系流向鄂、豫南、皖中南、湖南东半部、江西北半部、浙西与闽西北八省。中心则在鄂东北。„„打锣腔系分五条主要支系:罗罗腔支系与蕲水腔支系,流行最广,影响最深,它们构成打锣腔腔系的主干。”

哦呵腔为什么能流传这么广呢。大致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哦呵腔行腔中的十度大跳,真声突变假声的演唱特色再加上一唱众和的帮腔,这是其它所有地方剧种所不能同时具备的独特之处。由于它高亢激越,表现力强的特点往往能补充其它地方剧种声腔的不足,所以极易被外地剧种所借用。二是鄂东文人历来喜欢根据本地发生的奇闻逸事编成戏文演出,如《杨二女起解》、《赶会》、《蔡鸣凤辞店》等,外地人来学这些戏的同时将唱腔也一并学走,拿回去与本地的方言语音结合后化成本剧种的腔体。这种情况在戏曲音乐流变过程中被称为“错用乡语”和“移步不换形”。

“哦呵腔”的起源至少是宋代晚期。宋代诗人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写的《笔记志林》就载有“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啭其声,往返高下,如鸡鸣尔,”唱“哦火调”时的形象和声音特点近似公鸡伸长脖子打鸣。

“哦呵腔”随着清代后期花部的兴起而兴盛起来,这种兴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五十年代,解放前后,活跃在浠水城乡的哦火腔戏班有数十余个,代表性的演员有刘花亭、龙家

一、李保清等。时人赞誉他们有三句话“看了刘花亭,回去摸不到门。看了龙家一,回去摸不到壁;看了李保青,回去点不到灯”可见哦呵腔在当时的民众心目中是何等的魅力。

代表剧目有。三宝记(也叫紫金杯)、菜刀记、荞麦记、苏文表借衣、梁祝姻缘、送香茶、杨二女起解等。

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浠水艺人没有主动适应时代,将器乐伴奏和女演员加入其中,所以一度停步不前,时有时无。

文革中,浠水剧团用哦呵腔移植了样板戏“沙家浜”,还演唱了创作的大型剧目“云岭卡”和小戏“拔签”。一改原剧种无器乐伴奏和演员有男无女的局限,加进了器乐伴奏和女演员表演。

我县吴世华老人对哦呵腔的演唱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写成了专著,得到了省音协专家的支持和肯定。


(未完,全文共6851字,当前显示148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