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厚积薄发

——浅谈高三复习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赵玉平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者来说“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写不出好文章来,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我们的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才会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厚积了才会薄发,如果缺乏丰厚的材料积淀,也就很难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胸藏万汇,那么就会吞吐自如,下笔有神。

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诗》,无以言。”即说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指话说的不漂亮,没有依循)。在高考作文中,要想在发展等级里得到高分,语言就需要有文采,而这,也就需要积累素材。作文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就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2001年高考的南京考生蒋昕捷,从5岁的时候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文学积淀,蒋昕捷在2001年的高考作文中,以三国为背景,用文言形式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他的这些课外阅读经历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素材积累的途径四通八达,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从课本里,从自然界,从历史长河里,从名人名言等方面广纳百川,何愁不能建成一间充裕的资源库。但许多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忽视了素材的积累,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懒于做这项举手可成的事,而在高考作文中言之无物,缺乏材料,几个老材料还翻过来倒过去地当宝一样用,结果导致写出来的作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没有新意,严重影响了作文的分数。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何在紧张而繁忙的高三复习中快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呢。我在这提一点微薄的建议,仅供参考。

1、从背诵课文中积累化用


(未完,全文共2695字,当前显示8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