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述职报告--敬业奉献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怎么“进”

——也谈点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问题

乐治中学龙羽良

题目是琢磨了几次才定夺下来的。开始本来是想结合本职工作,谈谈“与时俱进”的话题,所以题目是《“与时俱进”怎么“进”》,写下后又觉得这话题太大。自己才疏学浅,理论素养驾驭不了这么宏大的话题,只好加了个副标题——也谈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问题,这样范围就缩小多了:首先是“班主任”的工作问题,并且只就“初中”而言,而不是整个教育系统;其次是只限于对学生“德育工作”,而不包括其他;第三是只谈“点”,意即只是局部的浅谈,而不敢全面、深刻的谈论;四是加了个“也”字,大略就是凑凑热闹之意,因为本人只当过两年的班主任,论资排辈,皆属末次,但也还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可以谈论一下的。如此这般,才不致诚惶诚恐,古人所谓“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大概如此吧,此乃外话,休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先从别事说起——

1993年的“五、一”。央视的《东方时空》开播了,45分钟的栏目,最初是由几个子栏目构成的,其中一个子栏目叫《东方之子》,是一个人物访谈的板块,访谈的嘉宾,当然是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今天我们看各类的人物访谈节目,在画外音的解说中,对当事嘉宾都是直呼其名的,一般并没有加上“老师”、“老人家”等字眼,作为观众或听众的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且不管嘉宾的身份、年龄、地位等。这都是《东方之子》首开先河。然而《东方之子》开播之前。围绕着对嘉宾的称呼问题,栏目组是颇费了一番考量的,因为请来的嘉宾,大多是一些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如果在节目里直呼其名,显得不尊重,甚至被认为连起码的礼节都没有了,但问题是:如果在节目里称呼他们时总冠之以“老师”、“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表示尊敬的字眼,就会有许多反感的声音出现:你尊敬他那是你们的事,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啊,你称他为什么“老师”或者什么什么“家”,难道也要我们跟着接受吗,我不认为他有那样的境界啊,你这不是强奸民意吗。看看,这么一个简单的称谓的问题,要考虑这么多因素。要知道,1993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10多年,早已不是之前的那种一元化时代——上面说,下面听,观众只有耳朵,不准有嘴巴,这是其一;第二是当时的电视制作理念早已有了“平等”的意识,如果还延续以前的单线传播思维,那《东方时空》恐怕早已夭折。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在《东方之子》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叙述方式——对嘉宾直呼其名。这个细节,是我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里看到的,当时的感觉是:隔行如隔山。今天我们作为普通观众,看到电视屏幕上那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其实背后都是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在支撑着。

来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何尝不是这样的状态呢。首先是每次全国性的课改带来的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包括教育者自身的一些改进,都是有一些意识和一系列的系统的理论在支撑着,其次是受到的一些误解,也是因为隔行如隔上的缘故,比如有人认为学校还在用教鞭,比如认为教师就是井底之蛙式的书呆子(当然有一部分的确在执著地配合这一观点)

别人是因为隔山而雾里看花,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就不能糊里糊涂1

了。拿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来说。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是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打一枪换个地方”,毫无规律可循,1+1一直等于1,毫无进步。那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呢,愚以为有两点:一是做一个不落后于时代的人,把握时代脉搏;二是要掌握自然、社会、心理等一些基本的学术理论(不只是教育的)


(未完,全文共5604字,当前显示14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