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中国现行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对现行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健全行政区划体系,是解决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有效的办法。其主张既有涉及行政层级的撤消地级市、改革“市管县”等,又有涉及行政边界的“缩省”、“分省”等等。一国行政区划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但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本文试图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地方间的权力于权利分配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后的行政区划及调整,并试图对当前行政区划改革的各种主张进行重新审视。

一、政治地理方面的考虑

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形式在地理上的空间投影,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聚集、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而划定的,它既可能长期固定不变,也可能发生变化。统治阶级总是根据需要不断地对其调整,比如边界的改划;建制的置、废、并;行政中心的变迁;政区名称的改动等。如何使中央有能力维护统一性,又让地方以自主性来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也是困扰中国政治的一个关键难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有四个要素:

一是层次。一般而言,层次少便于中央管理,上情容易下达;层次多,上下阻隔,政令不易通达。中国幅员大,地形复杂,层次不能任意减少,但也不能过多,否则会使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中央权力。中国目前的地方政府是基本上是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乡镇四级。

二是幅员,即政区的。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万里之州”的说法,即指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管理幅员,以便有效地进行统治。

三是边界,即国家内部政区之间的界线。政区既然是中央集权国家为管理地方而设置的一种区划,其边界的划分当然应以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为原则,同时为考虑经济的发展,尽可能与地理环境相一致,这也是巩固中央集权的基础。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相矛盾的原则。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原则的并存和交替的过程。四是行政中心。一个政区必定要有一个(有时有两个)行政管理中心。这个中心位置的确定,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但当政治形势、幅员大小或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行政中心也会发生变化。

建国后。并省并县调整乡,加速城镇建设,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增设矿区等特殊行政区,最后稳定为省、地、县、乡(公社)虚四级。建国后,中央政府革新和加强地域型行政区建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曾设立华东、华北、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其相应政府军政委员会成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后撤消),较大范围合并省域加速城镇建设,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废除针对蒙古族的盟旗制度,设置特殊行政区如矿区、特别区。地方政府最后稳定为省、地、县、乡(一度是公社)实三虚四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强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机构地区实体化(改市)、市管县,县改区,新增经济特区、政治特别行政区。近20多年来,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化很大,突出表现在:地区(自治州、盟)和县的数量大量减少,地级市、县级市数量猛增,直辖市撤县建区,扩大市区范围。全国城市总数,1985年为324个(直辖市

3、地级市16

2、县级市159),2005年达到661个(直辖市

4、地级市28


(未完,全文共5259字,当前显示13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