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皮克马利翁效应

皮克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能引起“实现预言效应”。即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86年发表的《教室中的皮克马利翁效应》一文中率先提出的。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的国王,他迷恋上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的雕像,他的深情和热烈的期望果真使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偿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说明:教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并产生传奇性的教育效果。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市一所学校进行教师对学生期望效应的实验。实验对象是该校1到6年级的学生。学年开始时,全校学生接受一次“弗拉纳根一般能力测验”。实验者告诉教师这是一次“预测末来发展的实验”。实验者随机抽取20%的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这些学生都有“最佳的发展前途”。8个月后,实验者进行了第二次同样的测验,一年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同样的测验。结果表明,这些被随机抽取的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的学生真的比其他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实验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暗示,对这些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的学生抱有希望,从而产生了“实现预言效应”。

和其它事物一样,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有一个实现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期望效应是在师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由于教师之间的心理素质、教学观点以及教学态度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个性特征以及对教师期望敏感程度存在着差异等因素,这就使得教学期望效应变得更复杂了。笔者认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应包括以下环节:


(未完,全文共2352字,当前显示72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