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调研报告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纲要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省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付业和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一、大中型灌区现状
随着我省大型输水、调水工程的建设,自五十年代开始,兴建了大批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淮沭新河及沿江、沿通榆河地区。沿运、沿总渠、沿淮沭新河地区的大型灌区,以自流灌溉较多,引用江水、淮水为灌溉水源,辅以机电动力补水;沿江、沿通榆河及苏南地区的灌区多数为机电提水灌区。大中型灌区总面积4433万亩,耕地面积2694万亩,共有支渠以上灌溉渠道32871.4公里,骨干排水河道20938公里,灌溉保证率水田75%,旱作70%;渠系水利用系数0.5,灌溉水利用系数0.45,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夏熟以小麦为主,秋熟水稻面积较大,复种指数1.6~1.8。大型灌区的建设,为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农业措施的配套,使灌区成为我省粮棉高产区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建筑物老化、配套不齐。
全省大中型灌区大部分兴建于
五、六十年代,建筑物至今已运行四十年左右,超过了预定的工程寿命,不少工程早该更新改造,尤其是机电站,长期带病运行,得不到更新改造,装置效率下降。同时,有些工程是“文革”期间在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条件下建设的,灌区规划和设计不尽合理,重水源工程轻内部配套,渠道及其建筑物配套不全,配套率低,全省大型灌区渠系配套率只有74%,建筑物配套率只有45%。施工中因陋就简,工程施工质量较差,先天不足,标准低。据调查,大型灌区的干支渠建筑物老化率达38%以上,10万亩以上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老化率达40%以上。
⒉工程标准低,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水情、工情、农情不断变化,导致水利工程不相适应。大多数灌区水源由原来单一的水源变成江水、淮水并用,随着向北调水增多,用水矛盾逐渐突出,淮水减少、水位下降,原先引水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引水流量严重不足;灌区下游尾部拦蓄工程配套不足,回归水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用水周期缩短,高峰集中,渠道、建筑物过流能力不足,有些工程已成为“卡脖子”工程,用水矛盾日趋激化,原有工程愈来愈不能适应灌区灌溉要求。
(未完,全文共3168字,当前显示10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