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参与式治理视野下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研究

摘要。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传统贫困治理政府一直是扶贫治理的主导角色,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参与式扶贫治理在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中呈现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扶贫的真正之道,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不再只作为扶贫政策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扶贫治理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改善治理贫困的局面。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式发展

一、参与式扶贫概念

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贫困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经济、生活的困难,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分化的严重性。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推到前沿。

与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不同是另一种扶贫,参与式扶贫模式,也称为“参与式发展”,是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生活困难的实践。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运作的特点。参与式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困难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而为参与式发展扶贫提供有效的模式创建基础和条件,从当前的扶贫情况来看,资源存在严重的匮乏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扶贫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扶贫的目标、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扶贫资源的分配决策和扶贫方案。一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会出现多元化的扶贫效果,所以在扶贫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对扶贫结果的反馈。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人员都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一个扶贫与脱贫的共生系统和协作网络。一项参与式项目的扶贫是具有多元化的,其决策的过程本身具有参与性和民族性,同时决策的方式也有多种形式。

二、参与式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是受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启发而形成的。“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我国农村扶贫脱贫过程中,使得贫困地区人口能够真正参加到扶贫项目运行中,这种扶贫方式是对传统输血式扶贫的一种突破。

“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提出者美国康奈尔大学nomanuphoft教授认为:“发展对象不仅要执行发展,还要作为受益方参与监测和评价。”这就意味着项目制定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参与者的监测和评价。当参与式发展理念应用到扶贫实践中,参与者能够对扶贫项目的计划目标、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参与,这也是参与式扶贫最大的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跨国组织在扶贫的过程中将社区参与作为扶贫领域主要实践方式,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生活的贫困状态。李小云在《参与式发展概论》一书中,结合我国实际的扶贫现状,通过对西方的参与式思想和参与式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和引进,将参与式扶贫作为是我国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的重要路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在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积极的参与到扶贫过程中,使贫困对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摆脱贫困,提升贫困人员的自我脱贫能力。同时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公共服务的普遍化和公平化。

(二)参与式扶贫治理


(未完,全文共4456字,当前显示14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