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研究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维系生态与环境可持续的控制性要素。大坝在抗御洪水灾害、调蓄利用水资源、提供清洁电能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大坝与生态的问题争论较多。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就中国的大坝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大坝建设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坝的文明古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了8万多座水库,其中坝高大于30m的大坝已有4800余座,这些水库和大坝在帮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大坝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1、大坝与防御洪水灾害
中国河流众多,著名的有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受太平洋季风和大陆型气候的影响,中国历来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上个世纪,全国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6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发生1次。如1933年黄河大洪水,决口50多处,死亡约2万人;1931年长江大洪水,干堤决口300多处,死亡14.5万多人;1954年长江大洪水,干堤决口52处,死亡3.3万人。
我国的洪水主要是过度集中的降雨造成的,加上河流中下游两岸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形成灾害,损失往往是巨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包括大坝建设,使洪水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幅度减少,但是经济损失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加。根据统计分析,199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的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由于许多河道本身安全泄洪能力有限,减轻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必须依靠水库、堤防、分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体系来抗御洪水,特别是具有较大调蓄能力的防洪水库。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可使富饶的江汉平原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遇到1000年一遇洪水,也可将洪峰流量由11万m3/s削减到71700~77000m3/s,保证长江中下游免遭毁灭性灾害。再如黄河的小浪底水库,可将下游花园口断面1000年一遇洪水由42100m3/s削减到22600m3/s,100年一遇洪水由29200m3/s削减到15700m3/s,大大提高下游抗御大洪水的能力,成为保障黄河下游富饶经济区免遭洪水灾害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2、大坝与供水安全
中国水资源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时空分布不均匀,70%的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月到10月。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400亿立方米,但是约23000亿立方米的水量流入大海或流出国境。中国气候和地理的特点决定了仅仅依靠河流的自然调蓄不能有效解决国家的供水问题。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基本依靠灌溉农业,每年能够灌溉的耕地约5500万公顷,还有5500多万公顷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每年约有*万公顷农田受旱。中国目前正在加速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全国有400多座城市缺水,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5亿高峰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大坝,增加河流供水能力,是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3、大坝与能源供给
(未完,全文共4972字,当前显示13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