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汉服展示讲稿

一、汉服定义及简史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也就是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都被称为汉服【注意:很多人认为汉服是汉朝的服装,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服饰,蒙古人由于没有进行“剃发易服”的残暴政策,北方少数民族穿着纳石失锦袍和皮靴,南方汉人仍以汉服为主,但是糅合了部分蒙古元素)。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打击、奴化汉族,尤其是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清的统治地位,统治者下令全国实行“剃发易服”,此政策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统治者进行武力镇压并血腥屠杀了6000万汉人,在此情况下,汉服逐渐消亡,而和汉服一同消亡的还有汉族的精神,“满清剃发易服后,华夏从此变鞑靼”,从此之后,奴性与愚昧开始生长在了汉族人的心中。

汉人在满清的奴化和高压下逐渐习惯了满装和辫子,在推翻满清王朝后,当政者袁世凯也把长袍马褂定为常礼服;而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也是袍子和马褂(满族服饰)。到此时,传统“汉服”冠冕即使要光复也无迹可寻了。

接下来,建国后极左思潮、在“破四旧”的飓风里,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审美真空地带,汉民族传统文化一道粉身碎骨,遭到了真正致命的打击,乃至被汉族人自己遗忘。

到了改革开放初,人们在早已被打倒的传统里茫然无措。取而代之的是西式或日式的时髦,上个世纪90年代,apec会议领导人穿“唐装”曾经在民间引发过短暂的“唐装”流行,但是很快销声匿迹,“那样的大团花图案并不符合中式服装内敛、含蓄的内在精神。”有人剖析其原因。

到了21世纪,一些青年人开始把汉服由虚拟带入现实,由断代带入复兴,开始为“华服”哀悼,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汉服复兴运动。

二、汉服的特点及分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蔽膝”,用来遮蔽膝盖。(图:商朝汉服)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未完,全文共5590字,当前显示144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