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演讲稿:被误读的晚清改革
被误读的晚清改革
雪珥
【按语】
雪珥近期回国做了多次公开演讲,与朋友们共同探讨晚清改革。根据报刊媒体的要求,以商务印书馆北京涵芬楼书店的演讲为主,结合在北京电台和广东电台的访谈,根据录音,在尽量保留演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字整理,并做了适当修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演说毕竟不同写作,语言的“自由化”、“口语化”或许更为严重,请大家见谅。
此前在网络上流行的另一个版本《被误读的晚清改革》,未经我本人审阅校订,且亦被整理者多处删节修改,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特此声明,不敢掠美,亦不负文责。本文已发表在5月24日《中国经营报》上,发表时报社已获授权做了部分删节。
1、地方离心造成政权瓦解
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证明了。满清王朝、几千年的帝制之所以在那武昌城头一声炮响,几个潜伏在军队当中的黑道一闹事之后,就土崩瓦解了,国家就毁了,这与革命党是决然没有关系的。事发时,孙中山还在国外洗盘子,他在吃面的时候才偶然看到这则新闻的。
为什么几个潜伏在军中的黑道一闹事儿,一个国家就垮了。因为国家本身已经四分五裂。满清王朝作为那么庞大的一所房子,它的基础已经被掏空了。不用玉树那样强烈的地震,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有可能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我们一直说的其改革不彻底,恰恰是因为它改革太快了,超速翻车。我们传统的史家通常不认可这种观点,或者说有意回避这种观点。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是权力的再分配。大家都认为,当权的人应该把权力释放出来,但是,权力分解后,是不是就能出现彼此制衡、大家都有发言权呢。未必。放权有两个不同的路径,一是中央向地方放权,一是对过度庞大的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将其中的司法权、立法权剥离出来,互相监督。晚清的立宪改革,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它的目标是建立三权分立。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政权一权独大。当地的知县、知府,所谓的父母官,既掌握行政权,又掌握司法权,甚至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立法权。宪政改革就是要对这种行政权进行约束。但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成为中央向地方的放权,从一个中央的“大集权”变成18个行省的“小集权”,行政权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督,反而又造成了行政权上的一种分离主义倾向,地方日益离心,最为宝贵的中央权威丧失了。
2、保路的真相
在当时大清国那样的财政状况下,一穷二白,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国家有相当程度的集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民间财富,不应该再分散。在这点上,最典型的就是铁路的建设。到了1909年宣统年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富既是带动地方的富裕,也是带动建设者自己的富裕。中央政府此前就顺应民意,允许铁路大量民营。但事实证明,铁路的民营造成了国家财富巨大的浪费,出现了很多“死路”、“僻路”,更关键是造成了效率非常的低下,贪污盛行。
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就是四川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喊的口号是不让路权流失给老外,实际上它真正和中央发生争执的是,民营的四川铁路公司有200多万被老总拿到上海炒股票亏了,他们要求中央在收回铁路时,拿财政来补贴他们这个损失。盛宣怀坚决不同意,反驳的文书中就说,中央政府拿的钱是全民的钱,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权力来补你的窟窿。民营的17个铁路公司,基本都是乌烟瘴气,都比原来的国有企业更腐败,因为没有人监督它。国有企业至少还有官方的纪检机构盯着,虽然它形同虚设,但“有一点”在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些。民营企业什么监督机构都没有,就是那么几个领头的人说了算。
(未完,全文共7004字,当前显示142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