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第七章 抗生素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时间为10学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搞清楚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和特征;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和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如何处理好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和特点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6、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和指导方针

7、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必要性和途径

本章的难点: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把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党的重要文献与教材相结合

2、把理论阐述与中国的国情、历史事件相结合

3、学生自学、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学步骤:

1、首先介绍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

2、根据本章的基本理论体系讲授主要内容;

3、总结强调本章的重点、难点

4、布置本章的思考题。教材选用: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主要参考资料:(见附后)

1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是: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促进或者制约、影响经济制度的实现。表现在:如果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可以在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使经济充满活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如果选择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阻碍该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实现。

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1、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2、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确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到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2年12大。


(未完,全文共13705字,当前显示14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