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道德讲堂讲稿
党继军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很熟悉这样一组镜头:
在家中,儿女为妈妈捧上一杯热茶;每逢节假日,身在外地的儿女会回家看看;在路上行人自觉将手上的纸屑和烟头扔进垃圾箱;在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
这些都是道德的力量,他给人带来了一种正能量。
(列举一些负面列子,如街道上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英雄流血又流泪,贪污腐败现象,包二奶、养小三现象)。
这些都是道德缺失的例子,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是一种负能量。如果任由道德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的话,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将无法想象。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党在全体公民中加强道德建设。
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要立足基层,注重养成,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个人品德是每个公民个体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对不同的对象,个人品德有不同的要求,如对共产党员、公职人员、领导干部的个人品德应有更高的要求。
一、道德的概念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行为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安宁;也有的行为引起别人的痛苦和不安;更有些行为甚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动荡和灾难。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道德是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规则。道德也是获得他人尊敬和信任的标准和尺度。如果一个人违背了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守信用,损人利己,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评价,造成不好的名声,从而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就是道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孝、悌:是对父母的赡养,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对兄长的敬爱。
(未完,全文共6307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