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无18宋海昕2011011153

引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实力的强烈冲击,而本国积蓄已久的弊病也尖锐地凸显出来,可谓内忧外患,前途凶险。国家的命运来到了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是两国共同面临的生死抉择。在困境中,中日两国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两者都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发展经济、求富求强。无论是时代背景、基础国情,还是改革目的、改革措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救亡图存”,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明治维新基本取得成功,日本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近代经济较发达的工业国;而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积重难返的泱泱中华没能藉此腾飞,而后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个国家随后近百年的不同命运也就此决定。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而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那么两次运动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两者的比较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从时代背景、领导力量、变革内容、变革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

一、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有着类似的文化传统,都受到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中日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均为封闭的封建专制国家;中日经济基础相同,同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日民族命运也极其相似,饱受西方国家殖民力量的侵略。

1.中日历史渊源

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从此以后,在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前来学习。到九世纪末,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充任要职,和尚长冈回日后仿照唐律制订日本法令;日人吉备真和空海等人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日本京都的建筑格局也与长安如出一辙。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也取自中国古籍《易经·说卦》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可见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如此紧密的历史渊源,潜移默化中导致了两国历史和国情的相似性。

2.社会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贫富差距极为严重。贫农租用土地一般要交50%~60%的地租,还要担负各种徭役。贵族和地主阶级攫取了农民的劳动果实,却用于奢腐糜烂的生活,忽视了生产力的提高,致使社会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而农民自身生活尚得不到保障,更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重抑制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国内封建领主的地租租额达到70%到80%,甚至还提前征收1~2年的地租,统治者公然宣称,“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农民由于受到严重剥削,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未完,全文共8147字,当前显示136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