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监督探索经验交流
研究历史是为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设计未来。
回首新中国财政监督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财政监督人备受鼓舞,但回到现实,在实际工作中又总有些困惑。
备受鼓舞的是历史印证了财政监督不可替代的地位,困惑的是对于未来财政监督的发展方向,大家仍有些迷惘。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财政监督人能对财政监督娓娓而谈,但又总觉得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说不清道不白。
“痛并快乐着,”一位年轻的财政监督工作者曾这样笑着对记者说。
此话虽有些“调侃”,但也道出了许多财政监督人的心声。这或许就是一种困惑,一种“阵痛”——发展中的困惑、“成长中的阵痛”。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财政监督人怀着对财政监督事业的无限忠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克难奋进,积极实践,苦苦求索,不断开创财政监督工作新局面。个中有得亦有失,有成功亦有困惑,囿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全国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在整体发展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上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亮点与缺陷并存
——各地财政监督工作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综观全国各地的财政监督发展状况,亦是如此。20*年7月初,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部分地方财政监督工作会议上,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副局长张强同志指出,财政监督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各地财政监督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种不平衡首先是机构建设上的不平衡。一些地方不仅机构健全,人员充足,还积极探索建立派出机构,而有些地方特别是到县级基层组织却连最基本的监督机构都没有。
机构建设是搞好财政监督的一个重要载体。很多地方积极探索有效的机构建设方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以建立地方财政监督派出机构为例,全国已有湖北、山东、陕西、河北、山西、河北五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财政监督派出机构在促进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湖北省在1997年成立省财政厅驻部分市财政监督办事组,*年在政府机构改革时,又将原财政监督办事组增加为12个,机构名称改为“财政监督办事处”,级别升为副县(处)级,核定事业编制65人,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地方的机构设置很不规范。少数地方至今未成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有的地方虽已建立了财政监督机构,但监督力量分散,人员不到位。有些地方的财政监督人员还是兼职,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配备与所承担的职责不相协调。这种局面导致了财政监督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许多领域出现监督“真空”。不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监督力量,给违法违纪分子以可乘之机,也使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弛,降低了工作效能。
其次是监督队伍素质的差异所带来的监督成效上的不平衡。近年来,许多地方围绕服务财政管理与财政改革,不断探索,财政监督工作涌现出许多亮点。广东提出了建立与新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监督体系工作设想,即首先建立省级财政内部循环监督系统,并在条件成熟时将整个系统扩大到全省财政部门。省级财政内部循环监督系统围绕财政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而设计,由内部监督分工、内部监督系统、内部监督责任、循环监督枢纽四部分组成。这一内部循环系统已得到了有效的实践。河北通过实行财政监察组委派制度,重点加大对省级预算部门,特别是资金量较多的政府部门财政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将监督触角直接延伸到预算部门,对部门预算运行实施全方位、经常性监督,以彻底解决财政监督缺位问题。目前,向省直部门委派财政监察组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江苏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上成果斐然……
(未完,全文共7486字,当前显示142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