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娄底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在对娄底市公民生态文明状态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角度探索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生态文明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宣传监督作用,营造生态文明良好氛围;发挥学校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落到细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在全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价值功能。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用地与建设、产能和节能、保护与破坏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蓝图,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绿色生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唯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城镇公民文明素养的本质要求。公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城镇化,不只是住高楼、行宽路,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城镇化。能否实现公民精神层面的城镇化,是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城镇农民能否真正转变为城市公民的关键。除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之外,更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道德不仅仅是评价个人人格的尺度,也是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城镇化既要实现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身份变化,也要实现从分散单一的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多样的城市生活的方式变化,还要实现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为具有较高文明素养市民的观念变化。这是科学发展城市化,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本质要求。


(未完,全文共5756字,当前显示12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