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建设范文大全
关于成都市灾后重建中
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和农村地区发展的调研报告去年六月,重庆与成都两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积累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成渝两地立足于自身条件和地方特色,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所突破。在此阶段,成都市在震后农村地区的恢复重建中贯彻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水平,力求实现大灾之后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都市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困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龙门山沿线的40个镇、524个行政村造成了重大损失,全市受灾人口超过100万,超过28万户的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其中80%以上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为:一是如何统筹资金和项目,优先满足灾后重建需要。市级各部门对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首先集中安排用于灾后重建,灾区(市)县政府如何集中统筹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优先用于农村集中居安置点及其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如何解决好灾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将灾后重建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结合起来。三是如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灾区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在灾区加快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成都市灾后恢复重建中贯彻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和机制创新
(一)成都市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路目标与配套政策成都市坚持灾后重建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家园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走出大灾之后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把灾区农村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居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地方风貌特色鲜明的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灾区农村地区恢复重建中要逐步实现实现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按照总体思路和目标,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关于扶持居民安置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农村住房重建六种基本方式、具体补助标准、土地和信贷支持政策,全面安排和部署农房重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灾后重建强有力的助推器,《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加快推动农村住房重建。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处置好原房屋土地问题,又加快推动重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既注重当前安居,又注重长远发展,有效地将社会资金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休闲旅游市场资源双向互动配置,促进了现代文明向农村有效辐射和普及。
(二)贯彻“四性”规划原则以提高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水平
成都市提出安置点重建规划着重突出“相融性、共享性、多样性、安全性”原则,即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宜居则居,宜散则散。统规自建,政府提供统一规划、基础设施、施工技术指导,以村为单位设置一个中心村或一个聚居点,山区乡镇因地制宜设立中心村或聚居点。统规统建,农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自愿放弃宅基地的受灾毁房农户,由实施主体或市土地整治中心予以一次性货币补偿。
(未完,全文共5298字,当前显示14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