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内蒙古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调查与思考

2011年10月,我随自治区扶贫办调研组对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凉城县等旗县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实地考察、与各级相关干部群众座谈、深入农(牧)户调查访问的形式,在归纳汇总调查资料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简要归纳如下:

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域的贫困现状分析

革命老区作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与全区农村牧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随着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逐步深入加大,比较容易解决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面上的贫困现象呈插花分布。比较难啃的硬骨头逐渐向连片的特殊类型地区集中。比如兴和县,全县161个行政村中,有区级特困村101个,它们主要分布为:南部山区的3个乡镇,共有贫困村61个,北部山区3个乡镇有贫困村33个,中部区1个乡镇有贫困村7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三个旗县现有农村人口61多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约1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9%,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3%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三旗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0元左右,而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700元左右。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优质高产作物难以推广,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期,即使增产了群众增收也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2300元左右,不足平均水平的70%,特别是边远村的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连片特困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特困连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十分粗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因社会经济及地理上的原因,上学、就医、行路、农牧业生产生活贷款都比较困难。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多。以兴和县为例,2010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0.9%。其中扶贫人口3.3万人,低保人口2.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8.3%。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的3个乡镇83个村委会,截至目前共有贫困人口3.4万人,占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总量的65.4%。受居住地自然条件和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扶贫攻坚难度大。全县有近1500多户5000多人生活在不适宜人居住的山区,要使这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成本远高

于丘陵地区,需实施移民搬迁。

特困连片地区很难承受生产生活成本加大的压力。目前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

发展通道,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是物价逐年上涨。据统计资料,2011年我区农业生

产资料价格比2000年上涨15%左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未完,全文共3994字,当前显示130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