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分析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市工业经济实力雄厚,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完成了浮法玻璃、铅冶炼综合治理、煤焦化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使济源由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在“工业强市”战略之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和机械制造、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60亿元。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1.9亿元,同比增长20.2%。济源市以切实、大力度和机制化的财政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到2008年累计投入8亿元。2009年达到3.9亿元,如果再加上镇级投入,市、镇两级今年的投入将超过5亿元,全市38万农民单单从2009年的财政投入中,人均受益就高达1300多元。这些投入除了用于支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外,主要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我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市域经济发展快,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累计建设各类城市项目128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间,完成了环城公路、世纪广场、新行政区、污水处理厂、篮球城、湨河治理、新济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05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完成了愚公路、济源大道、汤帝南路、太行中路、济渎西路、马寨桥“五路一桥”建设和文昌路、工业大道、新济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综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网15.89公里、供热主管网8.15公里、供气主管网13.52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厕33座、垃圾中转站33座,新增园林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0多个,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第三,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快,三产收入比重大,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几年来,济源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88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6176元,居全省第二位,从2006年起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连续3年增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017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09元,位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2:1缩小到2008年的2.24:1。2009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31元,增长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98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幅继续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二、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未完,全文共4544字,当前显示14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