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精选五篇]
珙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珙县政府副县长李兴岷
当前,农村污染正面临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相互污染交织的严峻形势,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政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珙县属典型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工作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环保工作依然存在重大瓶颈。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上作一些简单思考与探索。
一、我县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各类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就珙县而言,当前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种养殖业污染。种植业的农药、化肥、农膜、秸秆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影响非常大。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还是依靠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来增产增收。由于施用不科学规范,化肥的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县化肥使用量大23t/km2,许多乡镇农村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化肥中的氨、氮、磷等元素,
除少量被土壤吸附存留于土壤中外,大量则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进入地表和地下水,导致水体污染。农民群众在农膜回收、秸秆还田等方面都做得不好,致使农膜乱堆乱放,农膜回收率为62%(仅回收未破损部分),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秸秆焚烧率在37%。在畜牧业,人、畜生活空间未能完全分开,人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粪便和高浓度废水,由于收集处置不及时,利用不充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地下,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已成为造成农村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污染源。畜牧养殖畜禽粪便多未发酵,入池产沼气的粪便量仅占总量的38%,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乱用多用兽药造成消费者对放心肉不放心等等。林木遭到乱砍滥伐,使水土不能得到有效保持,伴生了干旱、暴风、水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二是矿产资源开采污染。我县矿产资源丰富,仅煤矿探明储量就达13.5亿吨。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分布全县各乡镇(全县仅保有煤矿达54家,非煤矿山88家)。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造成地壳沉陷,地表水流失等生态破坏,同时其废渣乱倒乱放,生活污染未完全得到治理,在生产时产生的废气、废水以及噪音也对附近村民的生活及水体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未完,全文共3974字,当前显示11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