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篇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文章

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张行涛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日益增长的教育机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教育民主、教育公平需求与教育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间高中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中,存在着盲目扩大教育机会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这必然会招致教育的平庸化。这样的高中教育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也不能适应个人选择、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有悖于我国的教育性质和国家性质。高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的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2.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我国的高中课程也需要适应国际潮流,进行改革。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基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向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转向,在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课程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4.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与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


(未完,全文共18485字,当前显示14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