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问题的解决
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自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因此,随着改革在全国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面对。
一、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运动技术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希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技术有一个好的掌握,能够会打篮球、会踢足球、会......这种初衷是没有错的。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我们课程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运动技术教学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把过去体育教学的不足都归咎于此。于是,“过于强调运动技术教学”也就成了课程改革首先要革新的对象。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如“这堂课好就好在淡化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等,甚至提出“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淡化运动技术”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重健康轻技术,乃至不教运动技术之风在全国迅速蔓延,很多体育教师都害怕多教运动技术,被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大量选用游戏教材,觉得这样算是与“运动技术”划清了界限。
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见,新课程不但不能“淡化运动技术”,而且还要强调运动技术,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运动技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大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泛化
(未完,全文共6336字,当前显示108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