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熹”主题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新时期,积极、合理、全面、协调地开展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学树立完整文化形象、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福建省晋江市松熹中学地处闽南千年古镇――安海镇,文化底蕴深厚。年轻的学校在传承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古镇文明,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彰显学校文化蕴含,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思想、管理特色等方面有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探索,从丰厚物质文化建设、提炼精神文化内涵、践行精神文化外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松熹朱子学校文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102
晋江松熹中学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年轻学校,地处文化古镇――安海。安海素有“朱文郑武”“二朱过化”“海滨邹鲁”之称,文化传统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年轻的松熹中学自创建之始就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结下渊源,校名“松熹”就是并取“朱松”(朱熹之父)“朱熹”父子之名。如何传承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古镇文明,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彰显学校文化蕴含,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思想、管理特色,这是年轻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历任校长的策划、推动和传承,以“松熹”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已初见雏形,主题文化初见成效。
一、彰显个性,打造主题文化育人环境
1.松熹溯源
松熹中学创建于1996年,学校的命名借用朱松、朱熹父子在安海为官和讲学的典故:朱松于南宋建炎四年为首任镇监,为改变安海“竞利相戕”的景况,使“狷商驯”,他以富商黄护所建的鳌头精舍作为讲学之所,“乃公事外,进民之秀者,教以义理之学”(卷之五《学校志。重建石井书院记》明。傅凯)。短短20多年后,因为朱松于鳌头精舍“进民之秀者,教以义理之学”,一个“竞利相戕”的“狷商”之地,转而出现了“老幼义理详悉”的可喜气象,可见韦斋教化之功甚巨。20年后,朱熹任同安主簿,常来安海寻访旧踪及其父遗迹,“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据《安平志》卷之九《选举志》统计,由朱松监镇之时上溯至安海有资料可查的北宋雍熙140余年间,进士仅16名,而建炎以后至南宋亡的140余年间,进士就有46名之多。至于岁贡、乡举则如过江之鲫,四方称盛。元明之后,其人文之盛更是甲于泉郡。可见安海经“二朱过化”之后,科第远盛于前,簪缨鹊起,科甲联芳。为此,安海人自豪地说:“地灵人杰,贤才辈出,后之接踵而起者,凤羽威仪,龙鳞栗翰。红杏留香,尽是探花之使;樱桃开宴,皆为夺锦之英,不诚泉南一人物之薮也哉。”(卷之一《安平源流考》清。柯琮璜)之后“二朱过化”由安海而辐射至泉郡各地,影响甚为深远,以至后人称赞:“海甸仁风欣被远,温陵理学赖开先。”(卷之九《增订安平十景诗。石井书院》篑山堂伍)安海由此成为泉郡理学开先之地。取二人的名字“松”“熹”组合为学校的名字,以突出安海系“二朱过化”和“海滨邹鲁”这一深厚文化积淀的特点。
再经斟酌,“熹”即天亮、光明,清晨的阳光之意。“松熹”即松树林中的阳光,有两种寓意:一是希望学校像阳光一样,哺育学生如松树一样茁壮成长;二是希望学生在阳光照耀下像松树一样成长为能经得起风雨的栋梁之材。
(未完,全文共4065字,当前显示12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